在过去的2016年,我们用心采写了55篇专访文章。感谢设计前辈,行业大牛的真诚对话,也感谢读者们的持续关注。比起鸡汤,我们更希望你能挖到干货,比起为别人的故事鼓掌,我们更希望这里面哪怕有一句话曾经拨开你的迷思,一个想法曾经为你打开一扇窗。希望那些你想问的设计问题,都能在站酷专访找到答案。
没有相关设计经验,对自己没有信心怎么办?
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在当下这个环境当中,学习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没有任何设计的相关经验,只要有决心和意志去学,很容易成长的。互联网时代,你可以在网上学习,也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别人还可能通过网络因为作品找到你。注意一定要从你不知道的地方学起,不停地迎接挑战。而且你要知道什么设计是好的,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超越它。有些年轻学生觉得设计大师仿佛活在另外的遥不可及的世界,其实只是他们只是对自己有更高的标准。只要大家有这个决心,不停地尝试去做,就能获得成功。
——太刀川瑛弼
太刀川瑛弼:日本产品设计师,NOSIGNER设计公司创始人。“即便你没有任何相关的经验,要先做了再说”是他的设计心得之一。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NDM4OTA4.html
接手的设计项目不喜欢怎么办?
作为一个职业设计师,我是没有什么特别偏爱的题材,毕竟,设计是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比如今天你要设计一部文学作品,明天有一个科学题材要你设计,对设计师而言,就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里面没有偏好可言。确实有某些题材能激发起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但这会是哪类题材呢?不好分。是不是文学的就能激发你呢?不一定。科学的就完全无趣吗?也不是。有的科学类书籍做得很好,所以很难说哪个题材会突然激发你的灵感,我觉得这是一种机遇和巧合。
当然,这种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我更关注的是平时的日常设计——让客户满意,只停留在让他满意还不够,我觉得还要略高于他们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设计师的责任。
——刘晓翔
刘晓翔:知名书籍设计师。国际平面设计联盟成员,多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奖,“世界最美的书”奖。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NDIyOTI0.html
设计师在团队里不受重视怎么办?
在公司工作,你需要争取权限,如果你在团队里面很不受重视,提的需求没一个人听,那我会跟他讲说,权责相当,你要想有这样的权利你就要担这个责任。作为下属,你要跟老大去要这个权利,千万不能说我坐在这里,我觉得很委屈,谁都不理我,我做的东西没人看,这个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你找到一家符合你价值观的公司,然后在老板那里拿到足够的权利,然后开展你最擅长的事情,这样才更有效。
——唐沐
唐沐:小米科技、小米路由器事业部总经理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NDAyOTgw.html
当我们说向设计大师学习时,我们在学些什么?
我的第二专业是历史-文化史专业,令我自然而然用一种文献研究的方法去看待平面设计大师们的经历和作品。我觉得设计历史的梳理非常重要,也是针对中国设计现状而提的,我在多个场合进行呼吁,因为平面设计没有历史梳理,就不能成为一门学科,而只是一门“手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设计历史令我们知晓过去,明白自己应用的设计元素的来龙去脉,了解历史也是尊重前人的工作,从而杜绝抄袭。
——何见平
何见平,知名平面设计师、教授和自由出版人,首位问鼎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海报金奖的华人设计师。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NDA2NTA0.html
客户不信任我,全怪我罗?
刚才跟一个客户开会,他的眼神告诉我他不相信我是这样的,我给他看项目他才了解。我跟他说我做过一千多个品牌,我的意思是,你不用告诉我怎么做设计。因为他准备告诉我怎样设计,我说你做房地产做得非常好,我不懂,但是设计我应该比你懂得多一点点。所以,客户都得教育,中国的设计应该从老板培训开始。
我觉得整个中国最糟糕的是管理问题。本来应该找设计师改好某个设计,老板却不想,因为老板生活水平,审美水平还没有达到。
——陈幼坚
陈幼坚:1950年生于中国香港,著名设计师,曾荣获香港乃至国际奖项600多个。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NDQyMDgw.html
就职知名跨国设计师公司,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你必须有过人的基本设计技能。如果没有扎实的配套技能,甚至展开对话都会很难。我会观察人们尝试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看他们使用了什么方法,有哪些先锋的想法,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如何顺畅无阻地与团队以及客户沟通设计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个好的设计师,心量要大,自我要小,会认为一个团队和项目的成功,比他独立脱颖而出更为重要。
打造一个创新的产品解决方案,需要许多不同技能的人,所以只有大家齐心作为一个团队,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聪明的你会发现,我们智商的95%其实是在同事那里。青蛙们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的时候还有一点点固执己见,但是,当我们讨论工作的时候,很少(几乎没有)使用“我”这个词。
一个好的设计师是一个总在实验探索的人。一直以来,青蛙们都是思客(Thinker)、创客(Maker)和黑客(Hacker)。另外,对于创作拥有足够的热情,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好的设计师会设计也会讲故事。我们的项目解决了复杂的问题,如何将解决方案完美呈现并陈述给客户,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讲述的故事,能够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了解设计意图; 帮助那些未曾接受过设计专业培训的企业利益相关方,更好地认识到解决方案的真正价值; 帮助我们的队友去理解彼此的工作理念。
——Franco Papeschi
Franco Papeschi:frog上海办事处创意总监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NDQyNDQ0.html
宅属性的设计师需要“行万里路”吗?
在我的认知中,我始终认为所有的设计师必须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技巧阶段,学习设计的基本能力并不断训练自己,但此时的你只是为设计而设计,不是为生活而设计;第二阶段是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就是所谓的“行万里路”。实际上,中国人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基本满足于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至于如何建造房子、如何住得更舒适,欧美人则更有心得,并已经达到了享受生活的状态。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方面你在开阔视野,学习他人的设计理念,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另一方面提高审美。设想一下,如果我始终待在国内,可能我早已离开这个行业,即使还在从事也很难设计出真正“好玩”的作品。在我看来,纯美学的东西是相对简单的,但最终能否做出自己的个性,这取决于个人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和理解,这才是设计真正的核心。
——聂剑平
聂剑平:墅家品牌创始人、别墅及度假酒店策划师、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生活美学专家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NDQ5OTUy.html
设计专业要看哪方面的书籍?
很多年轻人会问最近想学设计专业要看哪方面的书籍?我一向的原则是专业书必须要看,如果可以,什么类型的书都要看。比如我看文学方面的题材,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这与设计有关。你了解一个事物而不是带有某种目的去做,当这些知识你了解的时候,无论是否会用到,这个过程都是享受的。不要去强迫自己为了某些目的去做一些事情,要随性一点。反过来讲,既然随性一点,当你真的要选择这个专业时就需要非常感兴趣,否则你做所有的事情都会觉得很痛苦。
——王平仲
王平仲: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台湾人,因在电视节目《梦想改造家》中对“夹缝中的家”的改造而备受关注。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NDA2Mjg0.html
做设计,除了会做还要会说吗?
说服力是最重要的。包括你的论点是否有说服力,你能不能够梳理出一套逻辑,从你的洞察到你的论证框架,再到最终的设计输出,中间是怎样的演变过程,还有投入这个创新会有多大的潜在回报?如果你说我就是这样凭直觉设计的,那是没有办法说服客户的,客户投入到一个项目里的可能是几千万、几亿元,所以你不能说我感觉这样,我们每一个设计师都要具备无比的说服力。
——温伯华
温伯华:国际创新咨询公司Continuum大中华区总经理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NDAxMTUy.html
对于设计师而言,有什么可以妥协,有什么是绝不能妥协的?
核心的概念是不能妥协的,我相信这会涉及到甲方和乙方的共同利益,在谈妥之前不应该盲目执行,反复争论达到一致方向才行。能妥协的是执行细节的修改喽,当然,这完全就是场“爱恨博弈”,坏客户就不谈了大家都有“血泪史”。但是,我有个观点是,优质的潜力客户是可以妥协的,多改几次也无妨,要体现你的耐心和专业。设计师是少数可以直接面对决策者客户的工种,为什么不多亮相几次来显示自己的才能呢?多改几次稿子,交到了有价值的朋友,妥协?你早不那么介意了。
——许一兵
许一兵,XUXU/DESIGN 合伙人创意总监,策展人,教师,国内最早“数字技术结合平面设计”的倡导和实践者之一。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MzkxODk2.html
设计师,出名要趁早吗?
我觉得年轻的插画家(设计师)不要拼命想成名。做自己想做的事,做着做着如果有人承认,自然而然就成名了。我们说成名也是有两方面的,画得好出名,也有可能画得很烂也出名了,成名这个东西本身不应该成为关注点。
名气是一把双刃剑,成名之后这个人就无法再继续进步了,因为周围的人觉得他做什么都是好的,这样这个人就会走下坡路。为了防止这一点,我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新领域。最开始做动画,做得差不多了,再跳到新的领域做游戏,之后再做插画,或者再做服装。每到新的领域我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就会转变回入门者的心情。像爬山一样,爬到山顶看到风景,再换一个山头,下来之后再换一个风景再去看,这种心情也是非常愉悦的。
——天野喜孝
天野喜孝:日本画家、角色设计师、插画师、书籍设计家,也触及舞台美術和服装设计等领域。
完整访问:http://www.zcool.com.cn/article/ZNDEwODY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