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写实”的郁闷,"印象"的平静

发布于:2016-11-22  |   作者:广州网站建设  |   已聚集:人围观

 艺术是回应世界的途径,释放情感的工具,这点毋庸置疑。欣赏艺术,又为了甚么?十九世纪文艺评论家瓦尔特‧佩特(Walter Pater)以家具比喻艺术品,说艺术家的创作是「为自己减刑而制造」,对于欣赏者,就是「为艺术家的同狱犯提供了方便」。大抵欣赏艺术除了通过作品认知世界,还有一个更私人的理由—从美感经验满足心灵渴求,寻找共鸣。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作品,自四十年代于美国大受欢迎,至今仍受世人喜爱。这是否意味霍普的画里,有普世的共鸣?

 

 

  爱德华‧霍普画作里的集体寂寞,描绘的是荒凉,却不令人感到凄凉。因为它们回响我们心里的哀伤,减轻观者被哀愁迫害、围堵的感觉。

                                                                ——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

 

f51558329f63a8012060c8b461b6.jpg

 

    爱德华·霍普的画里,是街道,是大厦,是房屋,是房子里的空间,灯光总比日光多,画的都是美国城市的风光。可是把作品的内容说成风光,似乎过度美化。也许应该说,他的画呈现了一个状况,一个情境。在霍普的画里总看到一个环境里的一些人物,就像城市寻常一角。但每次看他的画,感觉又不那么寻常,那是甚么原因呢?画里多了一种感觉,那是一种寂寞,那是一种疏离。而著名艺术丛书TASCHEN里的形容更贴切,那是一种郁闷(Ennui) 。

 

5cfc58329fa6a801219c7705be18.jpg

    城市,一般予人繁荣喧闹的感觉,可是在爱德华•霍普的画里,总可以看到另一种城市。《夜游者》(Nighthawks,1942)里是街角的一所咖啡店,咖啡店里背着观画者的人,独自一个,似乎有些孤单;对面并坐的二人,也许是情侣,却没交流,二人都那么沉默,视线向下;弯身的侍应抬头了,视线却跟店内溢满的灯光,落在街道,街道却是空无一人;光线照出空荡荡的街道,感觉更是冷清。这就是爱德华•霍普的城市。

 

d20958329fc3a801219c7752a867.jpg

 

    爱德华‧霍普的画挂在墙上,总是夺目耀眼,因为画里的光线很强。一般的光线都是画中活力的来源,但霍普笔下的光线有点不同,大都是城市里的灯光。每次看到他作品里,就像看到舞台剧的灯光,把城里的状况照出来,作品就像把生活放上舞台似的。《纽约里的房间》(Room in New York, 1940),让我们从窗框窥探到的,是强灯之下的一对夫妻,他们共处一室,却没有交流。女的靠在琴上,用一根手指触摸钢琴键盘,彷佛在沉思;男的低头阅读报纸,漠视空间的事情。二人在同一情境,却没有同步的意识,彷佛从画中抽走其中一人,也不会感到突兀。画里光线是那么强,红的与黄的,还成黑白对比,热闹的色调之间,却是一种沉默。城市的房子里,都是这种气氛吗?

 

e8925832a011a8012060c8b68bfc.jpg

0e6f58329fe2a8012060c84bd6c4.jpg

    细看爱德华•霍普画笔下的人物,都是俯首,身子前倾。这种姿态是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失去朝气时候,总是这样。《酒店房间》(Hotel Room, 1931)里的女人,独自坐在床边,双手执着的纸。那是信吗?灯光从背后上方照到她身上,脸颊陷在阴影之中,光线让她看来更惨淡。《早日》(Morning Sun, 1952) 里女人跟《酒店房间》的不同,她正面向太阳。可是看着太阳的她,并没有站起来,没想过要走近窗边,感受早上的阳光;她坐在床上,抱住双膝,空洞的眼神凝视远方,她在思考甚么?霍普画里的人物大都面目模糊,每次看他作品,总要猜想画中人物的表情,甚至质疑,他们是否有过表情。画里的一切都那么沉默。

ba215832a01ea801219c7742c778.jpg

  爱德华‧霍普画作的经典性无庸置疑,但其影响力并不仅止于精神层面,众所皆知他的画里有股特殊的张力,在寂静的背景或者鲜亮的色彩下,却能强烈传达出幽微低迷的情绪,「斯人独憔悴」的画面情感固然令人过目难忘,然而将霍普放回他所处的时代,更能发现他的独到之处在于,置身于当年美国从写实主义过度到抽象表现主义的流派争论,以及欧洲印象派影响下,而能发展出高度整合写实技法、个人情感与美学思想的个人风格,无法被归类为任何一个流派或主义,不与时人谈同调,但忠于自我与艺术,反而让霍普卓然成家。

168f5832a040a8012060c812ecee.jpg

  爱德华‧霍普成长于20世纪初期带着某种「欧洲焦虑」的美国东岸,一方面美国尚未真正崛起,所有的传统与根源都来自古典的欧洲文明;另一方面鼓吹艺术家将眼光转向普罗大众的俄、法新兴文学浪潮也袭向美国知识界,在堪称霍普专家的重量级策展人Gail Levin撰写的专文中就提到,霍普童年成长于家境小康的商人家庭中,在喜好文学的父亲鼓励下饱读了包括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雨果的《悲惨世界》在内的许多写实小说。后来,在渴望脱离古老欧洲脐带的思潮下,美国渐渐兴起写实主义的浪潮,霍普早年前往纽约艺术学校所师从的老师,如罗伯特‧亨利便是后来写实主义中重要的「垃圾桶画派」的指标人物,这股渴望以艺术为人民,为生活而表现的思潮,初期尚为主流艺坛视为异端,但后来竟发展为对美国国家精神认同的要求,而几乎成为「爱国沙文主义」式的主流思想,认为艺术使命在于成为传递国家精神的媒介,1910年代许多年轻艺术家热中于描绘各种美国生活景像,犹如竞相以作品传递对国家的认同,但当时的霍普,笔下风情就已经与其他人的「美国风景」有所不同。

0d4b5832a05ca8012060c891551c.jpg

  在1900年到1920年之间,霍普三度远赴欧洲旅游与工作,不仅印象派、林布兰特、哈尔斯、库尔贝等欧洲艺术浪潮或画家对光线的处理手法与画面结构的观点深深地启发了他,法国颓废文学代表,波特莱尔以诗句凝视城市与人性丑恶的文学观点也影响他日后的美学思考,因此尽管霍普成长于美国写实主义兴起的年代,最初从事的是插画家工作,他的创作观点也的确是「常民式」而非「贵族式」,但对构图与光线细腻的经营,善于使用强烈对比光线与色彩来塑造画面氛围;以及异常敏感细腻的观点,偏好呈现「边缘化」的人事风景;透过模糊的神情与身体姿势来呈现郁结或压抑的情绪等等,这些都不是1920年代,甚至直到1960年代的主流美国艺坛懂得展现或有能力展现的「风景」。

29715832a06aa801219c77f3cfcf.jpg

f4b05832a080a8012060c8986129.jpg

【Basic Art 2.0】HOPPER,爱德华·霍普

出版社:TASCHEN

书号:9783836500333

b6d25832a0aca801219c7767ff21.jpg

  莫奈(1840年至1926年),法国印象派画家,爱画天光水色。莫奈是一位典型的外光画家,其作品大多是现场完成的。为了研究阳光的变化,他反复画同一景物,如他画的《草垛》、《教堂》系列。普法战争时,他避难于荷兰,研究了日本浮世绘版画,从而引起了画风的变化。晚期他作巨幅长卷式《睡莲》,成为印象派最伟大的风景画杰作。

 

 

  莫奈酷爱自由,学生时代已讨厌纪律与僵化的形式,享受到海边玩乐多于上学,学校于他犹如监狱。莫奈在巴黎求学时,不肯接受刻板的学院派训练。他无法说服自己,埋头于画室根据生活的模型作画,或顺从正统学院派的观点。

340c5832a0cca8012060c856d456.jpg

 

  虽然莫奈不是受正规艺术训练,但他自幼就显出非凡才华,16岁开始卖画赚钱,每张以20法郎出售。他的老师是风景画画家欧仁布丹,布丹鼓励他到户外作画,寻找自然纯朴的美,保留最初的印象。因为在现场绘画的一切事物都有一种画室中无法达到的力量、强度和笔触上的生动性,对莫奈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莫奈创作的画作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色,亦是印象派与其他画派的最大分别。他为了精确表达光线的瞬间变化,不在室内的画室作画,而把画架搬到室外。其次,他的创作题材都是自日常生活中寻得,扬弃了传统题材的限制,直接描绘真实自然,树立了绘画革新运动的旗帜。

 

87375832a156a8012060c80e4a45.jpg

  在不同阶段,我们看到莫奈不同的情感和创作风格。最初是传统画风,着重展现地貌神韵,当他渐渐建立个人风格,发展到后来日趋抽象,迈向现代艺术风格之路。

 

 

  醉心户外作画的他,拒绝把自然处理为平衡、和谐的构图,而是向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提出挑战。他反复对同一主题,在同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进行写生描绘,画出不同的光景与气氛。他更会动辄花上一星期或一个月的时间,甚至会与家人定居当地,年复年地投入创作。

a87c5832a16ca801219c77e6e12f.jpg

  组画成为莫奈晚年作品的一个特色,最出名例子是《睡莲》,又如1881年至1891年间的麦草垛,他在不同季节的早上、下午、傍晚作了多次的描绘。1878 至 1881年间,他住在维特尼,那是一座位于巴黎和鲁昂之间的小村庄,他的房屋在塞纳-马恩省河边,他捕捉一年四季的光线变化,尤其是塞纳-马恩省河结冰的自然奇观,成为莫奈作画的素材之一,其中一幅会在港展出的《维特尼流域塞纳-马恩省河解冻,面向拉瓦古》(La Debacle à Vetheuil, avec vue sur Lavacour),正是代表作。

16955832a182a801219c772b94cd.jpg

  他居住的地方很特别,非乡村又非城市,既有大自然风景,另一边是工厂。逐渐远离巴黎喧嚣的现代化生活,让莫奈集中精力专心探究同一景色的各种变化。这种归隐的生活方式,看到他对描绘一个地方的特殊自然环境的各种不同景象,怀有极其强烈的兴趣。

c6d55832a198a801219c77fad378.jpg

  自1883年起,莫奈在吉维尼定居终老。那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依山傍水,景色怡人,晚年好多作品在这里完成。他按照日本花园格局,耗费了几年在家中打造一个水上花园,池塘内种植了多个品种的睡莲。

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