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知乎 重设计【Redesign】

发布于:2016-10-24  |   作者:广州网站建设  |   已聚集:人围观

知乎这款问答应用一直以来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人们可以在这里学习知识、分享知识、交朋友。以下是我对这款软件的一些界面还有交互逻辑上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望大家积极指出。

  对于图中出现的人和回答,本人无意冒犯,如果侵犯到了您的隐私,请私信我,我会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本人很喜欢知乎这款应用,无论从设计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款十分优秀的APP。文章中涉及到的观点,并无恶意,只是一些个人的小想法,还望理解谢谢。

  另:截图来源

   原图:尺寸1080x1920         改版:尺寸720x1280

   知乎版本:4.9.1(439)

   设备:Mi-4c

   安卓版本:5.11

   MIUI版本:7.0.11.0

 

一、目标

  本次重设计,在不改变整个交互结构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的问题有以下3点:

  1.减轻长时间阅读造成的视觉疲劳,使界面更通透,更轻;

  2.对一些个人感觉交互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

  3.在原有图标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使之更统一;

 

二、知乎信息结构图

 

 

6845580cef5aa84a0d304fc72b0e.jpg

 

  大致梳理了一下知乎的结构,重复比较多的模块单独列出,如回答模块和文章模块。

  这只是单向的,各个分支末端的联系并未标明。

 

三、具体页面重设计及想法

  1.首页

  1.图标:原版的底部标签栏“主页”和“发现”是正负形的样式,中间的“通知”有间隔也算是正负形吧,后面的两个不是正负形的样式,所以我在不改变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对“消息”和“更多”进行了调整。

  “消息”的中间加了两个气泡(我知道你萌想说微信 = =)

  “更多”换成了四个圆角矩形的形式

  “发现”中间的指针加上了圆角

   并且对这五个图标的激活和未激活状态增加了小彩蛋(个人兴趣)如图3-1所示。主页对比如图3-2所示。

4559580cf1bca84a0e282b0363c6.jpg

    

8844580cf8e6a84a0d304f57f199.jpg

  另外原版的“搜索”图标用的是谷歌爸爸的默认MD图标,为了统一样式,重绘成了带有圆角的样式,还有知乎Live的闪电,也做了同样的改动。

 

  2.文字

  原版每个模块的问题采用的是粗体,内容和提示文字采用的是正常体,除此之外还有大小和颜色上的不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些元素,而且更好地突出标题。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做会显得界面很笨重,而且在有的iOS手机上会显得字特别大,影响阅读体验。因此,我舍弃了通过粗细区分字体的做法。所有的字体都采用正常粗细,通过颜色的深浅和大小区分各个元素。

  这个样做的结果可以使用户快速浏览标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减轻阅读负担。

 

  3.布局

  每个模块的赞同、评论和关注问题放在了屏幕的右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从上至下浏览题目,减少快速浏览时造成的中断,而且符合人们左右阅读的习惯,即看完标题,大致浏览内容后再看到赞同评论的信息,然后视线再回到左侧浏览下一条问题。

  而且点击“关注问题”变成“已关注”的状态,由于是文字右对齐,位置会有个向右的动作,而且文字会变色,可以给用户更好的提示,增加人机交互。如图3-3所示。

 

  对于知乎的新功能知乎Live,原版是可左右滑动浏览推送的Live信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查看全部Live”的方块没有显示完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示用户右侧还有相应的信息。但是在我使用的过程中最多推荐过两条有关Live的信息,加上“显示全部Live”一共三块。而且,右上角的“X”号我个人感觉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如果用户感兴趣,他就会点进去查看内容。如果对这场Live不感兴趣,他会做如下选择:①右滑查看其它live ②点击查看全部Live进入下个界面。如果对这块内容不感兴趣,就会直接下滑浏览其他内容。

  但是,知乎这样做有他本身的原因,即提高新功能的曝光率和点击率,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从界面的整体性考虑,我舍弃了左右滑动的这种方式,规规矩矩的用一个推荐Live和一个查看全部Live的模块,然后和左右基线对齐,同时把“X”号去掉。同时新增一个进入知乎Live的入口,即点击“知乎Live”也可进入Live界面,因为原版点击这里没有任何反应。这样进入知乎Live就有四个入口:①屏幕右上角图标 ②知乎Live ③推荐模块 ④查看全部Live 

  搜索框大小做了适当调整,左边和基线对齐,右边和Live图标距离保证不变,整个框依然作为可点击区域不变。Live图标左移,和右基线对齐。

 

  4.FAB按钮

  FAB按钮的颜色,我认为和整体不太搭,而且这个黄色只用在了各个界面的FAB按钮处,其他界面再也没有看到这个颜色。所以我尝试了更跳跃的红色作为FAB的颜色,和蓝色为对比色,更加突出按钮。如图3-4所示。

  不知道是不是有bug,激活FAB时经常出现“X”号消失的情况。

  首先,我对将遮罩的颜色从白色换成了黑色,使画面更柔和。

  接下来,我对弹出的三个按钮图标进行了一些调整,全采用了正负形的形式,并且使圆角更明显,同时对提示文字作了修改(强迫症)。

9edd580cf991a84a0e282b7ee602.jpg

  5.其他

  每个模块的更多里除了“屏蔽问题”和分享外增加了“屏蔽话题”选项。如图3-5所示。

  有这个想法的原因是有天我发现,我很久以前关注的某个话题推送的内容我都不太喜欢,但是我想取消关注,我需要做如下步骤:底部标签栏更多→我关注的→话题→找到对应话题取消关注。增加这个选项之后,我只需要做:更多→屏蔽话题。然后就可以取消对应话题的推送了。

  整个界面的背景采用灰色微带蓝色,同时把每个模块的阴影去掉,只保留导航栏、标签栏、FAB以及弹出模块的阴影,既有层级,界面本身显得干净。

55cf580cfa5aa84a0d304fd47a25.jpg

  2.发现

  1.推荐

ff21580cfb34a84a0e282bda5729.jpg

  顶部banner在原版是可以滚动的,但是没有任何元素可以提示banner的个数。左右滑动可以切换,与导航栏的滑动切换有冲突,但是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

  所以我修改了顶部banner和导航栏之间的距离,增加了banner和问题模块的距离以区分两者。同时在 banner上增加了提示banner个数的小圆点,告诉用户一共有多少个,虽然用户不一定会全部看完,但这样做可以减少用户对于未知的不适感。

  顶部导航栏的切换下划线,我改成了圆角矩形,与底部标签栏的圆润图标统一。切换方式依然是点击或者左右划屏幕,功能上不做改变。

  FAB按钮做颜色上的改变,不改变其随机跳转问题的功能。

 

  2.圆桌

90d6580cfe03a84a0d304f7f3875.jpg

  舍弃4:3的图片比例,使用16:9比例,与原版保持一致,使一屏内显示更多内容,同时是画面更精美,不做改动。

 

  3.热门

d8a5580cfe1ea84a0d304fb701aa.jpg

  除了之前提到顶部导航栏之外,其他不做改动。

 

  4.收藏

6be2580cfe31a84a0d304f7f2bfc.jpg

  收藏界面我做了一些调整,将头像用户名字和关注人数对调了地方。因为我觉得,用户浏览这个地方的主要目的有:①看收藏夹的名字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如果有简介,会先看简介);②再看这个收藏夹是不是受欢迎来决定是不是点击进去浏览。这样可以使用户快速上下浏览。

 

  2.通知

  1.通知

89cf580cff8da84a0d304f8d94cc.jpg

  

75fd580cffb2a84a0e282b016b03.jpg

  首先,原版中未读消息的字体会比已读消息的字体颜色要深,这样可以提醒用户哪些是未读的,哪些是已读的,这样的做法既简单右易懂,我保留了这种形式。在此基础上,我把左上角的未读提示,即“2条未读”也设计成了这样的形式,当有未读消息的时候,文字是较深一级的颜色,当没有未读消息的时候,文字用较浅一级的颜色,以此来区分。尤其是通过右侧的图标将所有通知消息变为已读时,除了问题字体会变色,未读提示也会变色,这种统一感会用户更强烈的感觉。

  然后仔细观察原版中的底部标签栏,我明明有未读消息,但是通知图标下方的小圆点不见了,有种小圆点君翘班的既视感(= =)。至少在我看来,即使跳转到通知页面,在用户没有读完所有内容或者手动清除未读消息之前,小圆点君不应该凭空消失。

  这里想说点题外话,有些APP的未读提示你点开之后要不就是提醒你VIP充值,要不就是广告,不只是这样,有时候他的路径藏得特别深,总是就是很麻烦,在中立的立场上我很理解这种做法,但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或者一个纯粹的设计师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有点不妥。但是还是要平衡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方面的平衡,也是你萌设计师要做的事情不是吗?

  最后我把手动标为已读的图标加上了圆角,是整体图标统一。

  至于最下面的一个“回答了问题”为什么是右对齐基线。因为有的用户的名字实在是太长了。这段有点枯燥,不想看的可以略过……知乎的机制应该是这样的:①1人或者2人回答问题,这些用户的用户名都会显示出来②当有3人及以上会显示2个人的名字,之后用等n人代替。总结来说就是,最多显示2个人的用户名。然后我们分析,没有出现等n人,说明是2人或者1人,然后有点点点,说明不是一个人,所以应该是2个人。结果就是2个人,我还没碰到过一个人的用户名超过一行的情况。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地方,我为什么要把原版里一整块切割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这点单独讲比较困难,所以我放在最最后面。

 

  2.赞与感谢

  不做改动 

  3.粉丝

  不做改动

e33f580d0052a84a0e282b8c9c7a.jpg

  3.私信

 

f0fb580d0103a84a0d304fb04d67.jpg

 

  稍微修改了几点:

  ①原版中点击FAB跳出来的是回信的界面,因此我觉得既然发现界面里的FAB按钮可以改成“随机”的图标,那么我认为这里应该也可以。我用铅笔代替了加号,这样可以使用户更直观的理解FAB按钮“回信”的功能。

  ②原版中“私信”应该是和16dp的基线对齐的,但知乎的头像没有和16dp对齐,整个界面看起来不太规整。所以我把导航栏的“私信”两个字对齐基线72dp,统一标题左侧基线,为之后的图标预留位置(我想这样会减少一些开发大哥的工作量吧= =)。同时知乎的头像放大,对齐16dp的基线。

  如果是纯粹的MD风格,大部分导航栏文字左侧都会有图标。这里的话看个人选择吧,我选择的是这样,当然原版中的也很好。

 

  5.更多和个人中心

 

d79d580d0240a84a0d304fca096a.jpg

913b580d0311a84a0e282b0805d3.jpg

  把这两个内容放到一起更容易整理思路。

  首先,在原版的“更多”界面里,有“我的关注”、“我的收藏”、“我的草稿”、“最近浏览”、“我的书架”、“我的Live”、“我的值乎”这几个部分作为一块,然后下面的是“夜间模式”和“设置”。

  单看这个界面,从图标统一的角度来看,“我的书架”是立体的,而其他都是二维的,用在这里不太贴切,所以我把这个图标做了以下修改,换成了几本书垂直放置的形式。“最近浏览”加粗了中间的指针,“我的值乎”加上了轮廓圆。

  我觉得这里比较贴心的一点是,切换夜间模式的按钮很好找,而且用了切换开关摆在了很醒目的位置,是作为一款阅读类App必不可少的一项功能。

  然后对比我的个人中心页面,我发现这里面稍微有一些问题。

  ①图标不统一

  两个“我的收藏”一个是五角星,一个是数钱==书签,我本来以为这两个里面的内容会有所不同,可是点进去之后发现内容是一样的。所以我想统一成一个图标。对比其他图标可以发现,有圆有矩形,为了统一,我选择书签和五角星的结合作为“我的收藏”的图标。

  ②内容重复

  “我的Live”、“我的收藏”出现了两次。“我的收藏”的重复,是因为他是很常用的一个模块,在“更多”里出现,会使用户第一时间找到,不用再点进主页寻找。“我的Live”,个人理解为要增加曝光率吧。 

  接下来,我对比了其他人的个人中心,发现他人的个人中心和我的个人中心有些区别。增加了他的值乎模块。因此,我将这两大部分重新整理了一下,按照和“我”的相关度分为了3类

  ①专属于我的,别人看不到也不可以用的内容:“我的草稿”、“浏览历史”、“最近浏览”、“我的书架”

  ②专属于我的,但是别人也可以用的功能:“夜间模式”、“设置”

  ③双方可以共享的内容:“我的关注”(包括人、收藏、话题、问题、专栏)、“我的收藏”、“我的回 答”、“我的提问”、“我的文章”和“我的Live”,另外开通值乎功能后还有“我的值乎”

  其中①②放到更多里,③放到个人中心。同时还要考虑到用户常用的几个功能:“我的关注”、“我的收藏”也放入更多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分类图3-15。排序方式的依据为用户最想的功能和整齐度两方面。

 

3a85580d0684a84a0e282b28729f.jpg

  可以看到,“更多”界面的内容可以在一屏内显示完,用户不用再犹豫是下滑找他想要的内容,还是进个人中心找他想要的内容,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成本。

  最后,把图标的中心和头像的中心对齐,后面的文字也对齐,至此“更多”界面完成。

  下面是“个人中心”界面

  原版里分为了“个人主页”和“详细信息”两大部分,对比这两个部分会发现“点赞”和“感谢”两个图标重复。所以我把详细信息里的四个图标放到了个人主页中,并加上了圆角。

  这里我做了一个较大的改动,我把详细信息里的其他内容去掉,用一个新的页面展示,这个页面需要点击头像进入。而原版中点击头像之后弹出的是修改或下载头像按钮。

  这样个人中心就只有一个页面,关注的话题等移动到了之前标签的位置,然后对齐。

  在第一个模块增加了个人资料的小字提示,右边的关注按钮仅作他人观看时的示意。

  第二个模块去掉了“我关注的专栏”一项,整合到“我的关注”里,不论想查看自己或是别人关注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理顺一下逻辑。

  其他方面,数字右对齐,最近动态模块采用首页中的模板。

1a35580d088ca84a0e282b2fbb95.jpg

  至此五大块内容已经重设计结束。

 

6.搜索

6ac2580d0a25a84a0e282b8f30cd.jpg

  搜索主界面(图3-17),改变了搜索框的高度,使其和主页中的搜索框高度一致,长度增加,使返回图标左右留白相同。改变导航栏下划线样式,最近浏览图标“更多”里使用同一图标。

7c90580d0aa7a84a0d304f88dad2.jpg

  搜索内容界面(图3-18),原版中输入搜索信息后,“最近浏览”模块会消失。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户想再次进入“最近浏览”界面,有三种选择:①清空搜索框内容;②退出搜索界面,回到主页再次点击搜索;③退回主页,切换到“更多”页面,点击最近浏览。我的想法是,在搜索出相关内容后,依然保留“最近浏览”模块,这样用户就会多一种进入“最近浏览”的入口。但是我不知道这样实际开发的时候是否可以实现,希望有了解的朋友给予解答。之后的问题模块依然是把赞同和评论右对齐,使用户可以快速浏览感兴趣的问题,较少赞同和评论造成的阅读中断。

7b52580d0b79a84a0e282b9d6044.jpg

  搜索人界面(图3-19),保留了“最近浏览”模块。

 

  7.问题界面和我的收藏

  1.问题页面

7f55580d0d1ba84a0e282b9e3455.jpg

  从上往下看,首先是问题标签,我觉得没有必要把该问题所属的话题全部放在上面,向左向右的小箭头虽然可以滑动标签,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几乎没有滑动过。所以我只列出其中四个,并且可以在屏幕中显示完全,去掉了小箭头。

  “关注”人数图标与“更多”里的保持一致,“评论”为了和“私信”区分,使用圆角矩形,并与回答详情页中保持一致。右侧的蓝色关注按钮保持整个APP使用这一种。

  邀请回答和写回答图标加入圆角。

  回答模块的文字使用深一级,因为在这个页面,用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回答,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进去浏览详情。赞同评论时间三项右对齐,使用户快速浏览回答。

 

  2.回答页面

0aa7580d0e00a84a0e282b2882ae.jpg

  原版中使用了“X”号作为返回的图标,我统一规范为箭头作为返回符号。

  回答者模块,保持和搜索人的页面中的模块一致。

 底部功能图标,“收藏”换为书签形式,“评论”与上图“评论”保持一致。这里我去掉了没有帮助的按钮,收进了屏幕右上方的更多里。

 

  3.评论页面

68b4580d0fe1a84a0e282bd80156.jpg

  4.收藏页面

3a4a580d1056a84a0e282b329ae2.jpg

  图标方面,“关注”和“评论”图标与问题页面的保持统一。

 “共406个回答”移动到下层。

  每个模块没有像前面那样分割开来,而是用1像素的线分割,这里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整个知乎的界面里,模块按照操作可分为3类:

  ①只能点击,跳转另一个页面;

  ②只能点击,同时当前页面跳出进一步操作页面,如主页每个模块的“…”

  ③除了点击之外可进行其他手势操作,如长按、滑动等。

  大部分的模块都是属于类别①,如图3-24所示。这些所有界面里的模块,只能进行点击,然后跳转。

3feb580d1861a84a0e282b24739c.jpg

  属于②的只有主页的每个模块,点击“…”更多,可以屏蔽问题或分享。

  属于③的有两个页面,一是评论页面,二是我的收藏页面。

  评论页面,单击和长按可弹出“回复”、“举报”等功能。

  收藏页面,左滑可已删除该收藏。但我对原版中的左滑不太喜欢。我第一次不小心左滑,发现他突然就消失了,吓一跳,然后下面弹出如果误删可撤销操作,但是停留时间很短,还没等我点击提示就消失了。从此之后下滑都小心翼翼的(= =)。所以我换为左滑会弹出垃圾箱图标,再次点击可删除,防止用户误操作。但我这样做,用户想大面积删除的时候会影响流畅度。只能说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吧。 

  所以我把①和②归为一类,这类只能进行点击操作,这类模块用留白分割开来。按照Material Design的规范,相似内容且操作不超过三种的模块应使用瓷砖,也就是用1px线分割,这样可使用户更流畅的浏览。但是,我为了符合我规定的分类,用了自己的方法,即留白。

  ③归为另一类,这类可进行其他手势操作,如长按,滑动等,这类模块用1px线分割,表明可进行其他操作。

  所以我重设计的界面里使用留白分割的原因就是这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页面显得更加干净。

 

四、总结

  这次重设计的页面是知乎常用的几个界面,当然还有其他页面,比如登录注册,Live详情页面,值乎详情页面没有进行重设计。

  通过这次的一番思考,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如何从整体上把握界面的统一性,以及交互逻辑在界面设计中的重要性。还有一款产品从“0”做到“1”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远比我这样的对“1”加工要辛苦得多,请善待你萌身边的每一个设计师。

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