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胡同茶馆
项目执行:ArchStudio
项目团队:韩强、丛笑、赵阳
面积:450平方米
完成时间:2015
胡同,一个源自于蒙古民族的词语,原语意为水井。过去用来描述传统四合院外壁相间形成的一道巷,邻里的人通常都在这道巷中间分享共同的水井。自20世纪中期起,为了给新建筑腾出空间,很多北京胡同已被拆除,只有为数不多的胡同被指定为保护区以保留文化历史遗迹。
建筑师汉文强和他的Arch工作室,将一个总计450平米的L形巷道进行建造,与它相邻的是这座城市具有千年历史的东区老胡同。在2015年初,他们成功把废弃的复合式院落建筑,改造成一个全新的时代茶坊,供顾客来享受他们的喝茶和阅读的时间,甚至一小顿晚餐。
建筑师发现的这个地点拥有五个宅邸,其中有些宅邸用钢材的架构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腐蚀的很严重,其他的建筑自70~80年代起就没被修整过。然而,基地上的五座建筑还保留了些传统建筑所拥有的细节,位于北侧的房间是建设于清代之前,可能还早于1644年。木结构的建筑风格和砖块尺寸,不仅可作为修复标准,为重新设计此地块的团队提供了注入新元素所需的全部信息,更为证实此地块建筑的历史价值及外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基地上的建筑是选择性修复的,因此,在一些部分,只有被严重损的砖才会被替换。位于南侧的房间,通过屋顶和墙壁的部分翻新奠定了整个建筑的一个基本风格。而为了重建一个有着传统风格的坡屋顶并拥有鲜艳色彩的木结构建筑,东侧和西侧的房间只能被拆除。
维持现场的恒温状态是工作室其中一个主要的关注点,从而在地面上创建出一个与小房子外部结构相接壤的弯曲走廊,简化了建筑的可视化结构。这个美丽的噱头成为了建筑复原定位的一个参考,它从一道狭窄的玻璃门开始,向一条弯曲的通道延伸,把从前的外部景致转换为了现代的内部景致,赋予了现场一种独特的风格,通过公共与私人空间的对比,也构成了一种隐喻。
我们可以看到富有年代感的建筑架构部分分布得错落有致,一半在里一半在外地分布在这,花园的一隅透过厚厚的玻璃墙点缀着这里,真是效果卓越。这些墙是玻璃幕墙,里面的竹林布景与用于隔离车道的明亮的白色胡同墙交织在一起。考虑到胡同一贯都是独立的住处,蜿蜒的走廊也被三个新建的庭院巧妙地隔开,形成了拥有独立背景布幕的茶室,而连接处则由玻璃幕墙装饰。正如韩文强所说:“这种新颖的生活和设计理念可以被视作一种催化剂,促进人们结合历史提高对胡同这种设施的使用率。”
—————————————————————————————————————————————————
我们是DATS翻译小组,我们爱设计爱英语,通过翻译设计的文章共同学习进步,虽然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但是只要把每个人的微小的力量聚集起来,总有一天会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