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Comments

汉仪字体之星设计大赛名师工作坊记录

发布于:2016-08-16  |   作者:广州网站建设  |   已聚集:人围观
广州网站建设,广州网站设计,广州网站制作,广州网站建设公司,广州网站设计公司,品牌网站建设,网站建设,网站设计手机网站,微信网站

10月31日,汉仪字体之星设计大赛名师工作坊,在清华美院举办。
本期工作坊,邀请到著名设计师岳昕老师为大家分享和指导“字体设计范畴的汉字间架结构探讨”,及汉仪字库资深字体设计师董金华老师讲解“字体设计与字库产生”。

字体设计范畴的间架结构探讨

 

 

——汉仪字体之星设计大赛名师工作坊记录

 

 

 

 

10月31日,汉仪字体之星设计大赛名师工作坊,在清华美院举办。

本期工作坊,邀请到著名设计师岳昕老师为大家分享和指导“字体设计范畴的汉字间架结构探讨”,及汉仪字库资深字体设计师董金华老师讲解“字体设计与字库产生”。

 

教学多年,在商业字标和字库字体设计上都拥有丰富经验的岳昕老师,分享了近几年潜心字体创作所得重要心得。岳昕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强调字体的间架结构及字与字间的关系是字体设计中最需要被关注的要素之一。他还例举了受视错觉影响的字体空间关系之规律,并且演示了通过划分空间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字体结构的方法。

 

 

汉仪字库的董金华老师与岳老师的分享相得益彰。董老师从一位专业字体设计师的角度,向到场的同学及设计师们介绍了一款字库从设计最初的想法,到最终实现为字库的创作流程。

 

董老师特别介绍了,上届字体之星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字体设计作品 ,大赛的部分获奖作品也经过这样的流程,最终成功被开发成了字库,并且董老师还透露,除了岳昕老师的获奖作品(首届字体之星大赛一等奖“痴黑”,现已开发为元隆黑35),二等奖的作品也即将上线。

 

 

最后,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之下同学们进行了现场字体练习。同学们根据给定的作业用字,按照老师要求,单线绘制字体间架结构,然后在完成的架构基础上描摹宋体字和黑体字的字形,最后填色。岳老师和董老师还现场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了个别修改和讲解。

 

 

 

 

下面是站酷网编辑整理的岳昕老师现场分享内容,文尾我们提供了演示文档下载。

 

 

 

 

间架结构是字体设计里最重要的。不过,一两年前我还并不这样认为,我们一直按照传统方式教学生,先学宋体字的笔形,过一段时间学习黑体字的笔形,在了解了宋体,黑体大致的面貌就匆匆结束了字体的学习。美院的学生塑造形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家写出来的字体还是会存在大问题,还是不好看。这就是因为结构出了问题。

 

了解了结构就能知道字体出了问题从哪里调整,不好看是因为什么?

 

 

我们在大学期间什么课都要学,素描八个星期,色彩八个星期过去了,却没有时间连续地系统地思考这些问题。四年时间老师都在耳边说要整体不要局部地看问题,到了第四年老师还在说,一些同学依然觉得无聊生硬。而有些同学经过四年的学习,认识在提高,理解在增加,就会觉得老师说的整体的概念跟一年级知道的整体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字也是这样的,你会发现老师说的那些东西对字体设计也有指导作用。

 

任何单个造型,单个字不存在位置错或者对,不存在大或者小了,一旦出现两个因素就要处理他们的关系,

 

永远处于比较之中。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才是学到了四年老师教给你最宝贵的东西。如果还是画什么看什么,那就根本没有掌握老师教给你的方法。

 

 

在写字稿的时候尽可能把字体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黑白灰的关系,大致的感觉统一。

注意这上面的穴宝盖是有差异的,因为下面的部分是各不相同的。完完全全的拷贝,不解决统一的问题。

 

 

我们用单线把字体结构写出来,但是单线不会完全在笔形的正中线。

 

 

大家不要被看上去信手拈来的表面迷惑,有了坚实的结构基础才会有心得,才会做出看上去得心应手的创作。实际上,每一个字都是冷静仔细地一点点推敲,位置翻来覆去地比较得出来的。

任何能经受锤炼的东西都不是一挥而就的,虽然它让人感觉写得非常轻松。

 

 

 

 

 

在写结构的时候,这个熏字的两个点如果是这么短的话一定不能看。但是加粗笔画之后这么短就非常合理,因为所有的地方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品牌设计的字标志。

大家会疑惑这看起来和某种宋体字一模一样。只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很仔细的调整。因为这两个字的关系是固定的,他们之间的穿插关系已经不可分割,是一个完整的形,如果尝试把他们左右调过来,整个结构就乱了,会非常不好看。

 

完全不能动的组合字体。

 

 

 

 

 

重心大多时候是靠一种感觉,虽然很多同学希望能把它量化。

 

 

相对对称的情况下,字的重心会出现大致这样的情况,但是很遗憾绝大多数字不能这样去衡量。

当白点并没有出现在重心应该在的位置就是字体出现了问题。整体重心出现问题一定是局部的重心出现问题。

 

 

下面要讲的是经常举的例子。我想告诉你的是,书本告诉你的,别人告诉你的不一定是对的,也许它只是非常符合你的逻辑,你就认为它是对的。实际上很多东西把我骗了二十几年,我又骗了我的学生二十多年,直到自己真的静下来去写字的时候才发现过去80%的认识是错误的,于是我马上把它们改变过来。这是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正方形中不同方向的线让视觉产生了不同。

 

根据口口相传的印象,横条纹显胖,竖条纹显得瘦高,所以女孩穿衣服就穿纵向条纹,实际上恰恰相反。

 

穿横条纹的会显高。因为出现横条纹的时候,眼睛会顺着横线的方向毫不犹豫地看过去,看过去的时间延续得很短。但是我们看纵向的时候,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点一点上去,这个时间相对延长。虽然距离是一样的,只是延时的时间不同就会产生纵向比较长的错觉。右侧也是一个道理。

 

所很多东西需要自己真正去实践,动手做一下,看看它们是不是假的。

 

 

 

根据上面的规律,在汉字笔画上,我们会做出这样微妙的处理。

横画比较多的时候,压缩高度;

竖画比较多的时候,压缩宽度。

我曾经过下面这个研究生试题,让很多学生栽了跟斗。

 

我们总是认为字的笔画多就要压缩,因为它显得大。其实这是不对的,笔画多的字应该膨胀出去。笔画多的字会显得小,因为它里面的空间已经被分得很碎。如果这个口和圈一样大,这个血喷大口就会非常非常大。因为写字的格子,外围空间要和内部空间有相对稳定平衡的关系。如果外围的空间非常小,你就觉得字还在不断膨胀。所以笔画越少的字,越会显大,越少越要压缩。

 

尤其像“心”“与”,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没有完整界限,是穿插的,非常容易见大,一定要适当压缩。

虽然外形是正方的,但由于里面造型不同,也会对外形产生影响。

 

 

这个大小关系正如刚才说的问题,里面比较小,外框就会显得非常大。

 

了解了这些,设计字体的时候就可以有自己的主张,比如我希望这个字字面非常大,但我的字心并不松散,非常精神,优雅。汉仪字库推出的家族字库旗黑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字面非常大,中间的字心非常紧凑,这是一个很高级的处理。

 

这两个字比较起来,仍然觉得笔画多的字显得小,因为里面空间非常小,非常细致。但是按照传统书里描述的就恰恰相反。所以我不太敢跟同学们推荐字体书籍,因为很多书上面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听上去很有逻辑,实际上是错误的。

 

如果这两个口上下一样大,你会觉得上面非常大,下面非常小。 所以一定要适当地减小上面的口,你才会上下是一样大的,看着舒服。

 

大家感受到右侧的东西容易看着小,左侧的东西容易看着大,所以我们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右侧一定要稍微大一点,才能感觉两边是一样大的。

我们平常的字如果左右一样,一定是弱化左侧,强化右侧。

 

大多数的人感觉是这样的,但是左撇子可能感觉会非常困难。因为我是左撇子,我不知道真实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忽视中间的结构,只看外形。这是分解来看看字的结构。

 

 

通常说字的重心应该在一个水平线上,从几何角度看这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按照黑白关系处理每个字的时候,你会发现虽然重心都在一个区域内,有很多字仍然觉得不舒服,包括学书法学设计的,不学书法不学设计或者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人都会觉得有些字不舒服,这是因为我们对汉字已经有一个观看习惯,有些字就是重心在下,不可以强迫它上去。有些字就是重心偏左的,不可强迫它挪到右边,只能做些适当的调整。

 

有些字就是左边是虚的,右边是实的。

所以,汉字设计除了机械的可以量化的东西外,还要考虑到中国大多数人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

 

比例学习的“学”字。原来繁体的“学”上面的结构比较复杂,把下面的空间挤得比较紧,看上去比较舒服也比较容易处理。简化了以后上面剩下三个点,这个时候下面的结构原本应该向上挪,但是我们仍然习惯在上面留较大的空间,因为这个繁体字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尽管你们小时候并没有学习过繁体字,但这个脉络还在延续,没有被大家遗忘,因此那三个点依然占据比较大的空间。

 

 

这是常说的重心问题,包括几何重心,绝对重心,视觉重心。视觉中心因人而异都不太一样,欧洲人的视觉重心更高一些,亚洲人重心比较接近几何重心比较低。有些字非常俏皮,非常精神,因为它的重心非常高,单个看很好看但是排成正文看久了你就觉得比较累。有些字重心比较低,敦敦实实的,单个字几个字看并不精神,可是排成整篇正文的时候,阅读起来非常轻松,是一种休息,甚至是一种享受。

 

如果能机械地找重心,只有这么一种方法。

 

 

我们的汉字点横竖撇捺各种笔形非常复杂,我们就把它简化为横和竖,如果横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且和竖的之间的距离一致的话,那么重心一定是在中间,如果某个地方黑了,那个重心一定向黑的那边靠。这是从几何角度理解字的重心如何控制。

 

我可能最多强调的是把空间分均匀。为什么我这么强调,因为这是我在学习的时候最大的弱点。我刚学习的时候有一年半的时间,老师都在说这个地方紧了那个地方松了,而从来不是说这个笔形错了,这个笔形和那个笔形不统一了。因为那是小的局部的问题,整体的问题才是最最关键的。后来我当老师了,我对大家的要求也是这样。一个笔形不统一了可以过去,但是结构出现问题了那就是天塌地陷的灾难。说明你根本没有解决好字体设计甚至视觉语言控制画面的问题。

 

一个竖笔画比较多的字,如果某些竖画集中一起,它的重心一定会往那个方向跑。

 

横笔画比较多的情况。我们可以先分开来看,之后再把其他笔画放在一起考虑,这个字的重心一定在比较靠中心的范围内。

 

有些人愿意把字写得非常松(中宫大),缩小后非常清晰,有些人愿意把字写得非常紧(中宫小),看上去特别精神。中宫放大或者缩小,可以让字出现不同的精神面貌。你可以自己选择其中一个最有把握,最好控制,做起来最顺手的感觉。

 

具体到字。选择这个字是很说明问题的,但绝大多数字不是这样的造型,那些字的变化如何处理,也一定是凭感觉。

 

之后我们一起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最好能这样处理。

 

做字体不是书法,因此它没有笔顺,而是像画素描一样先出轮廓,先把大关系打出来。写字应该拿小纸写,不要拿大纸。大纸在写的时候,你看这个字和那个字会出现透视关系。并且具体操作的时候小纸非常灵活,可以反过来看倒过来看,这是大纸做不到的。

 

 


后面都是同样的例子,先把重要的大的线条笔画控制住,逐步往里加上笔画,你用限定的几块来分割 48*48的白色区域,把他们分割地尽量均匀,同时考虑到汉字的欣赏习惯,这是两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同样颜色的点是告诉大家,这几个面积是要同时去比较的。

 

 

 

 

画笔形的时候,是骨头出来之后画肉的情况,是有变化的,中间的线一定不会是在正中间的。加上对于这款字你内心的追求,你对笔形会有些特殊的处理。

 

 

 

 

永远看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用整体的方法去观察,思考,最终一定影响到你的表现。

就像我们调颜色,调一个颜色的时候,你得考虑旁边颜色的明度纯度来决定这个颜色的色相纯度,你画出来就是乱的,没有关系的。

逐渐把次要的笔画加进去。究竟如何放置一定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

比如甘字的一小横,一定是对比上下的空间得出的。因为上紧下松,上面的空间需要稍微小一点。

 

 

所有这一切仅仅是从教学上来说的,真正去实施设计一款字,还有整体风格的限制。加上笔形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变化,尤其笔画宽的时候完全不是一种感觉。

 

家族字体从很细很细到很粗很粗,风格是一样的,而对于某些字来说就只适合很粗的字体,变成细的风格气质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决定了有些字不能成为家族字体。

 

 

经常有人问我这个单立人的撇多少角度是最合适的。不要这样去考虑。看“本”字上面的点和单立人左侧的点和右侧的点,这三个点之间分割的空间是不是比较均匀,那就能决定撇上面的起点,再看下面的点和下面的空间是不是比较接近,而且满足上紧下送,这个撇结束的点的位置也就出来了。

 

(更多字体案例见pdf)

 

 

永远从空间,整体,虚形的角度看,永远告诫自己能不能做到空间均匀。空间均匀了就能把字稳住,让字清晰明确。

 

我太强调这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方面问题正是我的弱点。我在看每个字体的时候都会马上注意到它的空间问题。有时候我看一些获奖的字体,也会发现一些遗憾。比如它的“明”字,“日”字边非常优雅,“月”字也非常优雅,偏偏中间没留空间,也就是他处理什么就只看什么,没有看旁边的关系,依然是不知道关系是怎么回事,这是非常非常遗憾的问题。

 

如果在四年的学习中你能解决关系的问题,那么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