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更新了,主要就是我发现没什么好的案例和大家聊聊,项目做的不少,不过大同小异的都是一些外观改良的项目,我觉得说来说去就和之前的重复了意义不大,有几个比较好的项目“无人机”和“智能单车”这两个是比较新的,不过还处在生产阶段,现在不方便公布分享,或许在过几个月就OK了(到时候会具体的分享给大家)现在这篇文章就暂时不聊产品了,聊聊我对设计的理解吧!
这也是最近朋友邀请我去他们公司和设计师交流对设计的看法,因此就整理了一些目前对设计的看法做了一篇演讲稿,现场效果还不错,觉得这可能对大家或许有所帮助。在这闲谈下,希望可以找到共鸣把话题衍生下去~
对设计的很多观点不是我悟出来的,还没到达那么牛逼多地步,不少的是平常的聊天,阅读各种碎片化的信息筛选整理的,在这里不是灌输大家我的设计理解,这没什么卵用,很多东西大家都懂,这里其实也就是想通过对设计不同角度的理解来增加大家的谈资,毕竟对外聊聊着先东西多多少少也会提升自己的逼格!OK就不废话来,进入主题
我理解的中国设计
在我平时的设计交流中会发现很多人都会拿国外的设计和国内的设计相互比较,然后把国内的设计批得无地自容,不过以我一个设计师从业者的角度和对本行业了解的角度来看,这种对比相对来说是不客观的,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设计是一门推动社会发展的行业,是和整个社会结构与先进程度有着紧密的关系,简单的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对设计水准的拉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逻辑很清楚供需关系,美国电子类产品各方面都很厉害,那是基于他们完善的信息产业全球领先,因此在一个基础架构完善的平台发展是更容易取得好的成效。
对比国内是有很大差距的,由于历史原因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是很薄弱的,这也是取决于当时国家的政策和经济状态,改革开放算是一个发展的开端,不过真正让企业开始重视应该是在2000年以后(据文献记载)因为当时我们的社会状态是从计划经济过来的,产业基础太薄弱需要时间发展,同时从国家层面来看以劳动力发展带动经济是相对符合国情的因此大量的产品进入中国,我们更多的企业处在代工厂的角色,因此我们本身对产品设计的需求也就相对就不高。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企业的角色也逐步改变,需要自己的品牌和产品,逐渐的产品设计也就慢慢的被重视起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与快速变革中发展与积累的。
由于我们的工业设计发展时间短加上改革开放后期的产品需求大导致了产品设计的产出和质量的不匹配,逐渐的也扭曲了我们对待一件优良产品的合理判断,深有体会的就是在我09年毕业进入设计公司工作接触很多大企业的设计项目过程中,发现他们把一个产品外观的好坏当作设计优良的标准追求,实际上一件优良的产品不光考虑漂亮的外观还有合理的用户体验材质工艺有效可行,以及产品功能上的需求匹配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产品’竹椅’
首先产品本身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张漂亮的“竹椅”然后呢?很多时候一个优良的产品是由一个个合理有效的设计元素支撑起来的,一个产品的造型可以千变万化,挑选出一个合适的光光从视觉上的感官判断是不全面的,首先我们来分析材质本身,充分发挥竹子本身中空,韧性以及良好的弯曲性能。所以在设计上应该在不违背竹子材质特性的基础上有效的加工,巧妙的建构结合功能的实用,设计出符合审美要求的优良产品,
做个对比我们保持形态不变,材质改成实木,外形上可能给到我们的是另一种不一样的美感,就形态上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它是一个优良的设计吗?他的形态结构和材质特性是矛盾的,同时在实用性上也是不够牢固的。这就是常说的形而上的设计,也就是知其表而不知其“理”的后果。细想观察这种设计在我们的日常中不少!
当经社会山寨无处不在
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多数属于形而上的设计,徒有其表的快消品,俗称“山寨”货,可是我们反思这种现象会发现一个和有趣的现象,首先他是符合需求的不然就不会持续这么久,问题出在哪呢?一方面是历史原因切断了我们传统优雅的生活方式,和不断渗透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复杂混合的思维里,人们更容易的形成跟风选择,缺少独立判断优良产品的主观选择,尤其在这个同时接受大量的信息同时代,很多人已经被国内外高端消费品牌教育催化“成熟”他们被动的被灌输欣赏高端品质的表现形式,潜意识的拉近自己表面上的国际消费品位,以提升中国独特的“面子文化”
好消息是这种怪异的“产品山寨”现象已经慢慢的被更多有品牌观念的年轻人排斥,这跟企业多年的自主创新品牌打造的结果密不可分。
设计是一件很单纯很生活很美好的事情
其实细心观察还是会发现我们身边有不少“中国元素”的设计。会许一说道中国元素大家可能就会浮现出中国特有的花纹,图腾,或者传统的建筑表达形式和古朴优雅的手工制品。如果把这些符号简单的作为中国元素来理解是很片面的,这也是我们工业设计最常见的中国风误区,很多时候这是一种人为的强加行为是经不起推敲的,这种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不是紧紧依靠形式上的“雷同”就能很好的“传承”的,这也是一种知其表而不知其“理”的设计。
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直接影响了产品最终呈现的风格和气质,比如说道家居很多人可能比较倾向于北欧的家居风格,每个家具的摆设和灯光的布置都散发出简单干净,温暖舒适。能够让人长时间的细细的回味。归期原因和他们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北欧国家漫长寒冷的冬季不得不使他们长时间的呆在室内,使得他们对室内温馨的感觉非常敏感,这种内心需求的牵引也就自然的流入在他们的设计当中。
说回我门自己,我们中国特色产品的内心需求时什么,都牵引来哪些意味深长的好设计。说出来大家不会陌生。筷子和凳子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很好剖析我们哲学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好设计,使用筷子这一行为就很好的把东西方人们的思维习惯区分出来,我们东方的筷子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极简”表达,实现了不同的进食方式,这也是我们古人追求优雅生活方式的体现。西方思维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具具体需求列出解决方案。从他们不同形式的刀叉坚决不同的食物类型,一一对应就可以把东西方不同的思维逻辑在这两种不同的餐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的来比喻我觉得东方文化更像一位“文科生”追求仪式感的庄严大气,优雅得体,而西方文化更像“理科生”对待事物严谨科学,精益求精
还有一些好的产品不是因为的的使用决定的,它还有一部分融入了地域的“人文关怀”特别在我们这个长期受儒家思想为导向的大国,这种道德礼仪也会很自然的可以从产品中流入出来,其实我认为这种深层次的“中国风”设计才是我们设计师多花心思去揣摩提升的,这才是表象后面的根源。传统的器物和文化中所运用到的形象,色彩等符号元素,都不是空穴来风得来的,其背后都是有一定的理由作为支撑的,既然要运用这些元素,为什么不多点思考究其根源弄明白当初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说道这里就不得不说中国特色的“条凳”
中国特色的“条凳”
这是一种在我们农村很常见的条凳,通常两三人一起坐在这种长凳上,如一头的人一旦起身,另外一头的人就很容易因为条凳本身形成的杠杆原理失去平衡而导致倾翻摔倒,因为这个有趣的特性,很多人把它当成了一个“笑点”来玩弄,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设计,当然如果从现代生活的实用角度来看是有些许不合理的地方。不过我们都忽略了他的历史形成!这是很重要的因素,一个产品的好坏不光取决于产品本身的适用于性,有些时候产品本身还会起到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纽带的作用,这是很深一层的产品思维。
据老一辈人的说法,这条登不光是为了坐还有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礼敬。如果你要起身离开,就应该知会于你同坐一条凳子上的人,保持凳子平衡是条凳上所有人共同责任,这种设计表达也验证了我国“礼仪之邦”的称号。因此我们在思考或设计一款带有中国元素的产品时不光要巧妙的使用这种符号。而且还应多些思考这些符号出现的动机。
其实我们通过聊中国风的设计会发现一个共性,文化的合理融合,可以让产品的生命力持久,因为文化这“东西”天生附有情感粘性,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文化的重要性就像龙应台女士描述的那句话“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我国是个有着很深文化底蕴的国度,有很多可贵的多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转变,运用到我们现代的生活中来,我们是时候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好好的理解和体会着表象背后哲学逻辑,由内而外的流入才更能打动人心,也才能更有深度的把设计做好。